首页 江阴 让贤的典故(让贤举能的故事,的主要内容简述)

让贤的典故(让贤举能的故事,的主要内容简述)

让贤的典故(让贤举能的故事,的主要内容简述) 1.让贤举能的故事,的主要内容简述 让贤举能的故事 尧和舜都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帝 王。 尧在位多年,社会安定,百姓富 足。后来尧年纪大了…

让贤的典故(让贤举能的故事,的主要内容简述)



1.让贤举能的故事,的主要内容简述

让贤举能的故事 尧和舜都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帝 王。

尧在位多年,社会安定,百姓富 足。后来尧年纪大了。

就把王位让给 了贤德的舜。 舜接管天下以后,发生了一场罕 见的水灾,他派人去治理,但都没有 效果。

舜召集大臣说:“你们推荐一个 能够继承尧帝事业的人和我一起掌管 天下吧。” 官员们经过深思熟掳,一致推荐 了一个叫禹的德才兼备的年轻人。

舜 召见了他,并交给他治水的任务,以 此来考察一下他的才干。 禹为了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 入。

他用心尽力,发明了“疏导法”, 终于消除了水害,使老百姓过上了安 居乐业的生活。 顺看到禹治水取得了成功,非常 满意,决定把天下传给禹。

尧,舜以礼让来治理国家,他们 圣贤的美名千古传颂。

2.尧舜禹王位让贤故事简介

你好,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二十八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号有虞氏,传说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生于诸冯 (在今山东省境内)。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打渔、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民主讨论。大家推举禹来做继承人。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竟病死在苍梧(今湖南境内)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但是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由此终结了王位(皇位)禅让制,开启了世袭制。

希望能够帮到你。

3.“让贤”的成语有哪些?

有推贤让能、避让贤路 、功遂身退。

1. 推贤让能[ tuī xián ràng néng ]

释义:推:举荐;让:谦让。举荐贤人,让位于能者。

出处:《尚书·周官》:“推贤让能,庶官乃和。”

造句:事无大小,推贤让能,多由抚署主政。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让贤。

2. 避让贤路 [ bì ràng xián lù ]

释义:避让: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造句”确实,本帅是新帝和颍王亲封的征西大将军,只有力有不逮避让贤路之说,没有颍州大军不服管教新将未上战场就命丧校场之说。

3. 功遂身退 [gōng suí shēn tuì]

释义:指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隐不再做官。同“功成身退”

出处:《功遂身退》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九章。《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4. 让贤 [ ràng xián ]

释义:让位给贤能的人。

出处:《墨子·鲁问》:“今子处高爵禄,而不以让贤,一不祥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 张锲《热流》第五章:“老同志主动让贤。”

用法:

4.管仲相齐 反戈一击 退避三舍 烽火戏诸侯 一鸣惊人

管仲相齐

鲍叔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说明了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仲其人,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才。

/view/3287521.htm?fr=aladdin

反戈一击

释义:调转武器向自己所属阵营进行攻击,打仗时在同一阵营的人却反过来攻打自己人。

/view/79474.htm?fr=aladdin

退避三舍

释义: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烽火戏诸侯

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subview/18345/11109623.htm

一鸣惊人

《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解:一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subview/32363/5094679.htm?fr=aladdin

5.简述管晏列传中晏子与其御者的故事

本文通过鲍叔和晏子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说明了推荐贤人的重要性。

管仲其人,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

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才能。晏子贵为国相,却以石父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

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只要知过自改,便予以提拔,荐为大夫。司马迁极力赞美鲍叔和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

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此实乃本传之真意。

艺术成就: 2、作者善于用特定人物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石父虽贤,不幸而为囚犯。

晏子遇到他解左骖把他赎出,载回家去,只因“弗谢,入闺,久之,”就被石父深责并要求绝交。行文到此,作者写道,“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晏子于是延人为上客。”

首句写出晏子心灵深处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形于外在的惶惑之色;二句补写了由震撼而引发出的严肃、敬畏、谦虚、惶惑的表情;晏子的问话又以谦虑的口吻写出他由解骖赎人的壮举而引发的自矜心理;末句晏子的转变也正是心理转变的结果。廖廖三十余字,把晏子由求贤到礼贤的整个过程和心灵深处的变化层次、一个完整的心态,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3、通过典型细节,以借宾形主的手法刻画人物。 作者抓住车夫妻子从门间窥视的细节,来揭示一个女子的内心隐秘。

从瞬间的窥视到提出离婚,御妻的神色、姿态、心理已然活现,不仅闪跃着个性的光芒,也表现了她的心计、意念和独特的看人标准。然而写石父、写御妻、写御者,又是为了写晏子。

这种借宾形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了。 讨论:管仲、晏子在时间上相去百年。

管仲生活豪奢,晏婴则十分简朴,两人并不相近,司马迁却把两用合传的形式来写他们。为什么这样写?司马迁有何用意,从中能看出司马迁什么情感流露? (自身遭遇,朋友相知,君臣遇合的企盼)知己之情普遍性。

(注:最后有作业) 提示:而就晏婴传记而论,全文共有323字,其中只有「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二节共53字,述及晏婴的从政风范与政治地位,所占比例不到传文的六分之一,而且同样属于纲要的略叙、结果的陈述。 而在〈齐太公世家〉中,有关晏婴辅政的具体政绩,可就详尽多了。

依据该文记载:齐灵公时,晏婴劝谏灵公不该逃往临菑以避战祸,灵公不从,导致晋兵包围临菑;齐庄公时,晏婴劝谏庄公不应接纳晋国大夫栾盈,庄公不听,终为栾盈所欺,败于晋师,而当崔杼徒属弑庄公后,晏婴不畏崔杼强权,伏庄公尸而哭,崔杼立景公为齐君,晏婴不顾崔杼、庆封之权势,不肯参与誓盟;齐景公时,晏婴使晋,认为齐国终将归田氏所有,并与景公至鲁国问礼,而当彗星出现时,景公以为灾异内心忧惧,晏婴劝谏景公应薄赋敛省刑罚以得民心。 此外,〈司马穰苴列传〉中亦载有晏婴向景公推荐田穰苴为将。

司马迁将管仲、晏婴合为一传,主要因为二人性质相同。 首先,管、晏虽然生存年代相差百年,一奢一俭,但是同为春秋时代齐国重要政治人物,管仲佐助桓公建立霸业,晏婴辅弼景公臻致治世,一霸一治,先后辉映,故将二人合传。

再者,管仲、晏婴二人同为政治思想家,都有治国安邦的著作流传后世,管仲传有《管子》一书,而晏婴亦有《晏子春秋》一书,司马迁于〈管晏列传〉中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连言《管子》篇章与《晏子春秋》,显示管、晏二人在这方面的同构型,而刘向〈管子叙录〉曰:「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 又其〈晏子叙录〉曰:「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

……其六篇可常置旁御观。」 可知《管子》与《晏子春秋》都有助于君主之治道,所以管、晏二人合传乃更顺理成章。

从友朋相知、君臣遇合的知己之情,是全文的主宰,更是管、晏二人合传的重要内在联系。 尽管〈管晏列传〉所呈现的友朋相知、君臣遇合,可以看出司马迁个人思想与情感的投射,但也不可就此窄化了〈管晏列传〉的深层义蕴,因为渴望被知、期待遇合是古往今来人们生命历程中经常面临的课题,所以〈管晏列传〉所彰显的知己之情,绝对是具有普遍性与历史意义的,直称司马迁是「抒情诗人」的李长之曾说:「齐人的倜傥风流,楚人的多情善感,都丛集于司马迁之身。

周、鲁式的古典文化所追求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者,到了司马迁手里,便都让他乐就乐、哀就哀了!所以我们在他的书里,可以听到人类心灵真正的呼声。」 确实,在〈管晏列传〉中我们听到了人类心灵那种亟盼知己的千古呼声,并且伴随着百代读者的共鸣与回响。

重点字词:见书 作文:从管仲之交谈交友之道 从晏子发现人才谈起。

6.管晏列传中有哪些典故

管鲍之交的典故

管仲夷吾①者,颍上②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③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④,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⑤,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7.泰伯三让王位是不是一个经典的故事

泰伯三让天下的故事

泰伯乃勾吴国之始君王、吴文化之始祖。 泰伯三让天下的故事受到后人的赞颂。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 泰伯是个至德至圣的人。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文中还叙述了泰伯三让天下的故事。

相传,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亶父。本来,按当时部落社会惯例,王位应传长子,泰伯是当然的继位人。泰伯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况且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由季历传给姬昌。

后来,古公亶父等人接二连三地要他们继承王位,他们都坚辞不受。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约在公元前12世纪之际,乘古公亶父患病,泰伯、仲雍假借采药之名,从陕西歧山周原居地率领部分周人向东南迁徒,来到远荒之裔的东吴荆蛮地区,最后定居于无锡东南梅里(今无锡梅村)一带。他们遵行当地落后民族的习惯,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

泰伯到了荆蛮后,荆蛮人为他把家业传给幼弟的义举而感动,纷纷前来投靠、跟随。归附者有千余家,奉立泰伯为当地的君主,称吴泰伯,自号“勾吴”。时值商代末年,王朝衰落,中原地区的侯王用兵频繁。泰伯深恐兵祸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名曰“故吴”。 泰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泰伯开凿泰伯渎,俗称伯渎港,人民世受其利。在他和仲雍的带动下,勾吴国逐渐发展壮大,进而建立了吴国。

泰伯无子,卒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周灭商后,仲雍孙周章被周王朝封为吴国君(子爵),列为诸侯。 泰伯葬于梅里东之皇山(后名鸿山,今无锡鸿声境内)南麓。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四月,桓帝命吴郡太守糜豹监修泰伯墓,并在泰伯故城中“即宅为祠”,建造泰伯庙,供人们祭祀瞻仰,后人尊奉泰伯为吴国及吴姓的始祖。

从泰伯至19世寿梦, 都以梅里为都城。 都城后迁吴(今苏州)。吴国灭亡后,泰伯城逐渐废弃,称为“故吴墟”。

泰伯三让天下

第一次让:按当时部落社会惯例,王位应传长子,泰伯是当然的继位人。他觉得“季历贤”,父亲希望有贤能的子孙继承他的事业,自己就干脆避让,托词采药与仲雍奔吴。第二次让:泰伯到达江南后,父周太王去世。他与仲雍回去奔丧。季历和众臣求他接位,泰伯坚决不从,料理完丧事后即返江南,王位由季历继承。第三次让:季历立为王位后,整肃朝政,扩大领土,遭到商的嫉恨,被暗害致死。泰伯又一次回岐山奔丧,群臣再次要他继位,他依然不从,办完丧事后立马返回,王位由“圣子昌”——姬昌继承。这位姬昌就是后来显赫的周文王,灭掉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

孔子《论语》曰:“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民无得而称焉”,是说:百姓不知用什么话来称颂他们。阊门内下塘的泰伯庙亦称为至德庙。泰伯“三让天下”的德行,为历代文人学士、骚人墨客所景仰、赞颂。

历史为鉴,如果说“伯乐相马”“举贤”是世人称之为大德,“让贤”“让天下”更是古往今来倍受赞颂之为至德。“天下”可让,那世间大大小小的事事,勿可比之矣。谦让、举贤是中华之美德,是中华文明的最高尚的境界。

江阴暨阳论坛:https://www.jiyangluntan.com/ https://www.jiyangluntan.com/16965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