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阴 以德报怨典故(以德报怨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以德报怨典故(以德报怨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以德报怨典故(以德报怨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1.以德报怨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成语】: 以德报怨 【拼音】: yǐ dé bào yuàn 【解释】: 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

以德报怨典故(以德报怨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1.以德报怨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成语】: 以德报怨

【拼音】: yǐ dé bào yuàn

【解释】: 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处】: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举例造句】: 君子不念旧恶,以德报怨。 宋·崔鶠《杨嗣复论》

【拼音代码】: ydby

【近义词】: 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

【反义词】: 忘恩负义、无情无义、翻脸无情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品德高的人

【英文】: heap coals of fire on somebody’s head

【故事】: 春秋时期,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去酬报怨恨自己的人是否可行?孔子说:“如果怨恨我的人,我用恩德去酬报他,那么对我有恩德的人该如何酬报呢?因此,怨恨我的人,不如用正直的道理去开导他,对我有恩德的人,才能用思想去报答他。”

梁楚之欢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

译文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因为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破坏的人,他们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所以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把失败的情况转向成功,把灾祸转变成幸福。”《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呀。别人已经做错了事,哪里值得效仿呢!

2.以德报怨的成语典故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因为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破坏的人,他们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所以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把失败的情况转向成功,把灾祸转变成幸福。”《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呀。别人已经做错了事,哪里值得效仿呢!

以德报怨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ǐ dé bào yuàn,意思是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自《论语·宪问》。

3.名人中以德报怨的例子有哪些?

舜以德报怨的三个故事 1、修谷仓 舜有了媳妇,又当了尧王爷的女婿,心劲更大了,谷仓里 粮食一天天多起来,圈里的牛羊一天天肥起来,他想爹娘的心思也一天天重起来。

一天,他带着新媳妇去看望父亲、继母、弟妹,还带了好些礼物。继母熙氏,眼热他的礼物;弟弟象,眼热他的媳妇。

舜回历山去了,他们一家子叽叽咕咕商量了一夜,想把舜害死。 有一天晌午,天热乎乎的,舜正往地里拉粪,象跑来了,他说:“哥哥,爹叫你明天回去帮忙修谷仓,你可早点来!”舜说:“你回去给爹说,我明天一早就去。”

象走了,舜把这事给娥皇说了一遍。娥皇听了,掐指一算,吃惊地说:“呀!说啥你也不能去,去了怕出事。”

舜不信,说是得听爹的话,明天说啥也得回去。娥皇说:“你一定要去,可小心他们把你烧死了!”舜着急了,说:“我已经答应了,那怎么办?爹叫我去,不去不合适!”娥皇知道舜很孝顺,一定会去,就说:“我想个办法,你放心去睡吧。”

这天晚上,娥皇一夜没合眼,赶天明做了一身新衣裳,还在新衣裳上画了一些五色花纹,粗看像是一只展开翅膀要飞的鸟儿。她叫舜穿上这件衣裳给老爹去修谷仓。

熙氏和象见舜穿着新新的花衣裳,不由暗暗发笑,他们想:“眼看就要进鬼门关了,还打扮得这么漂亮。”熙氏和象装模作样地招呼舜,问吃问喝,再不能那么亲热了。

象扛着梯子,把舜引到谷仓跟前。搭好梯子,舜就爬到谷仓顶上,实实在在干起活来。

象趁机搬倒梯子,把谷仓周围预先准备的草都点着了,烟火一蹿几丈高。舜在谷仓上着急了,大声喊叫起来:“弟弟,这是干什么?” 熙氏说:“这是要送你去上天!” 象在下面一边拨火,一边大笑:“哈哈!我叫你到天上去当老天爷的女婿!” 谷仓四面大火熊熊,眼看就要把谷仓烧塌了,吓得舜浑身冒汗,他真后悔没有听娥皇的话,眼看大祸临头了。

他看见后娘和弟弟象像恶狼一样,不由举起两条胳臂,面向青天喊道:“天啊!你快睁眼,救救我啊!”他手一展开,身上穿的那件画着五色花纹的衣裳,马上变成了一只金翅老鹰,冲出大火和烟雾,驮着他大叫一声朝天空飞走了。只吓得熙氏和象软溜溜地坐在地上,一动不动,好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2、舜王井 修谷仓时没烧死舜,熙氏和象不肯罢休。他们心想:水火不相容。

你的花花宝衣不怕火烧,保险怕水淹,这次,要让你淹死在水井里。主意一定,熙氏打发瞎老汉丈夫去找舜。

瞎老汉拄着拐棍,敲敲碰碰地探着路,往历山上走去,在地里找见了舜,说:“那天修谷仓放火烧你,尽是象使的坏心,你不要见怪。我已经数说了他一阵子,他知错改错就是了。

我今日找你,是因为水井不合适了,看在爹的脸上,你过去帮忙淘一淘吧。” 舜说:“爹,你放心,我明天一准去淘井。

你先回去吧。” 瞎老汉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舜回到家里,一五一十地给娥皇学了一遍,娥皇掐了掐指头,谋算了一阵子,才说:“爹说了话,要是不去,就是当小的不是了。不过,这回淘井还是不吉利!” 这天晚上,娥皇整整一夜又没有合眼,赶天麻麻亮,她又做好了一件衣裳,上头又画着五色花纹。

粗看,不像是鸟儿,倒像是一条黑眼睛、红舌头、绿角、黄爪、银鳞片的小白龙。他叫舜贴身穿上,外边套了件旧衣裳,嘱咐舜,到了危险时候,只要脱下外边的旧衣裳,自然就会消灾避难。

舜按照娥皇的嘱咐,贴身穿上新做的花花衣裳,外边套了件旧的,一早动身,帮老爹淘井去了。 熙氏和象见舜又来了,先赔了几句不是,虚情假意地说说这说说那,舜没多言语,拿上家具,到井下干活去了。

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舜吃过一次亏,时时都提防着。

他在井下干得正起劲时,觉得身上像是有什么东西掉下来了。他这里刚脱下旧衣裳,变成一条小白龙钻进水里,象在井上头已经稀里哗啦砸下一些石头和泥块来,一袋烟工夫,把水井填了半截。

熙氏和象又搬了一扇磨子,把井口盖得严严的,娘儿俩觉得大事告成了,心里的疙瘩去掉了,他们欢天喜地地大叫大笑着跑到舜家里,商量怎么分舜的财产。象的妹妹明里不知暗里,也跟着去看热闹。

象像疯子一样吼叫起来:“主意是我出的,办法是我想的,照理我该分一些财物。可我这人天生不爱财,牛羊分给爹娘,谷仓分给爹娘,我别的什么也不要,只要娥皇嫂嫂给我当媳妇……”说着就往娥皇跟前跑。

娥皇开头满不在乎,可她仔细想想,心里也不安静了。细想,舜万一措手不及,遭了算计,那就坏了。

她真后悔当初不该教舜去淘井。想到这里,她不由得大哭起来。

象和熙氏看看这儿摸摸那儿,喜欢得不知道该说啥。 大哥遭难,嫂嫂痛苦,二哥的狠心,亲娘的歹毒,这一切小妹妹都看清楚了。

她像是从梦中醒来一样,走过去拉住娥皇的手说:“嫂嫂,不要难过,他们这些人,迟早要遭报应的!”话音还没落,就听见轰隆一声响,一条龙从空中落到院里了。娥皇甩开小妹妹的手,拿了件衣裳,往白龙身上一披,那白龙变成了舜。

那阵势就像耍把戏,人人都摸不着头脑,一时怔住了。 此后,舜对待爹娘和弟弟,还和以前那样孝顺,那样和好。

他第二天又去把那眼填了半截的井淘开了。井里的水四季旺盛,除了人吃还能浇地。

4.以德报怨,出自哪里?原文?

出自《论语·宪问》。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文: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释义: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扩展资料

以德报怨的典故: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

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的)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

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

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德报怨

5.古人以德报怨的典例

蔺相如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的门客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样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己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归赵”的故事。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使大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6.以德报怨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老人,他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为了让儿子们多一些人生历练,他便对三个儿子说:“你们三人出门去,三个月后回来,把旅途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告诉我。我要看看你们哪一个所做的事最让人敬佩。”他的三个儿子听完后,就动身出发了。三个月到了,三个儿子都回来了,老人就问他们每人所做的最得意的事。

长子说:“有个人把一袋珠宝存放在我这里,他并不知道有多少颗宝石,假如我拿他几个,他也不知道。但等到他向我要时,我原封不动都归还给了他。”

老人听了之后说:“这是你应该做的事,若是你暗中拿他几颗,你想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长子听了,觉得这话有道理,便退了下去。

次子接着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小孩落入水里,我救他起来,他的家人要送我厚礼,我没有接受。”

老人说:“这也是你应该做的事,如果你见死不救,你心里过得去吗?”次子听了,也没话说。

最小的儿子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病人昏倒在危险的山路上,一个翻身就可能摔死。我走向前一看,竟然是我的仇敌,过去我几次想报复他,都没有机会,这回我要弄死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我不愿意暗地里害他,我把他叫醒,并且送他回家。”

老人不等他说完,就十分赞赏地说道:“你的两个哥哥做的也是符合良心的事,不过你所做的是以德报怨,那就更难得了。”

7.“以德报怨”或“以怨报怨”的事例

1李世民与魏征。

他是李渊的二儿子,战功赫赫。在战斗的过程中,网络了一大批人才。

这些人才当然希望李世民能够登上皇帝宝座,他们才可以发达,便不停地有意无意地撩拨他,啰嗦皇帝的种种好处,暗合李世民的心意。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才是正宗的接班人,他的手下也有一帮押宝的人,等着他发达之后帮助治理国家,享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待遇。

眼看李世民越来越危险,手下一个叫做魏征的要李建成提前动手,灭了李世民。奈何李建成是一个温良无毒的丈夫,不忍心对亲弟弟开刀。

结果,大家知道,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仅灭了哥哥弟弟,而且将他们的儿子家眷全部消灭,婴儿也不能幸免。按说这样的人对魏征,应该更是仇恨的。

结果因为爱才,以德报怨,竟然成就了一段君臣配合无邪的千古佳话。2韩信与“胯男” 秦汉时期,功成名就的韩信没有杀掉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青年,使这人感激涕零,愿意终生为他效劳3诸葛亮与孟获 三国鼎立时期,孟获的叛乱严重危害了蜀国的稳定,但诸葛亮在讨伐南中时,却一次次放走对手孟获,最后使桀骜不驯的孟获心悦诚服,从此效忠蜀汉,听命于诸葛亮的调遣,成为蜀国巩固后方的基石……4齐桓公与管仲 他在与公子纠争位时曾挨过政敌管仲的一箭,差点要了他的性命。

应该说齐桓公与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当他登上国君之位后,却以政治家的敏锐,桓公意识到齐国的发展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听从了师傅鲍叔牙的劝说,以博大的胸襟宽容并重用了管仲。由于齐桓公以毫无芥蒂的重用回报当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动了管仲,从此,管仲便尽心效力国事,鞠躬尽瘁,最终助齐桓公实现富国强兵,成功进行了“尊王攘夷”,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

5蔺相如与廉颇 蔺相如也是一个以德报怨的楷模。他以超人的勇气和智慧,让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在秦王眼皮下遛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了赵国,功盖朝廷;后来,在秦赵两国的渑池之会上,当赵王处境非常尴尬的之时,他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胆略,帮助赵王摆脱了受辱的困境,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由于其功劳显赫,得到赵王的重用和封赏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可是,生性刚直粗犷的廉颇却偏偏对蔺相如很不服气,扬言一定要找个机会羞辱居自己之上的蔺相如。

而蔺相如听说后,不但没有嫉恨和报复,反而为了避免发生不愉快,宁愿一直躲着廉颇,即使是两人的马车在路上不巧相逢,蔺相如也让车夫退避以礼让廉颇。蔺相如以如此忍让的宽厚和仁义回报廉颇的盛气凌人,最终感动了廉颇,使廉颇意识到自己的小肚鸡肠和无理取闹的不仁。

后来,惭愧难当的廉颇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请求蔺相如的原谅和惩罚,原来不睦的文武二臣终于消除了仇隙和误解,从此结为生死之交,在战国后期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共同支撑和维护着赵国的江山社稷。从别人那转的。

8.以德报怨的成语故事

以德报怨的成语故事梁楚之欢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

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因为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

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

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

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

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

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破坏的人,他们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

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

所以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把失败的情况转向成功,把灾祸转变成幸福。”

《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呀。

别人已经做错了事,哪里值得效仿呢。

9.有谁知道‘以德报怨’的出处

【解释】:德:恩惠。

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直,正直,美好的品德与行为。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

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德行与恩惠来对待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直”字的意思是有不同意见的,如果参考古汉语词典,这里的“直”应该理解为“良好的品德与德行”,即别人怨恨你的时候,不必在意他的怨恨,用自己没有缺陷的美好德行来对待他人的怨恨,当别人发现你并没有做错时,他会放弃对你的偏见,也就是所谓的君子坦荡荡,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

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鹰要吃小动物,佛说,它也是生命,你为什么要杀它呢?鹰说:如果我不吃它,我自己就会饿死。佛想了想:说,你说的对,他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

说完了国外的几位大领导,再回到中国,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抱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吧,孔老先生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的压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

皇帝残暴,我们要“以德抱怨”,地主剥削,我们要“以德抱怨”,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还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称臣,要想尽一切办法彰现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就是没想过反抗。试想,如果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这种把正确的思想东篡西改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恶习,如果孔子这句原话没有被刻意地曲解成这样子,我们中国人会养成这样一种懦弱的思维惯性吗?有人说西方人的骨子里本性是狼性,而东方人的骨子里的本性是羊性,这里如月影倒想问问了,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了这样?如果我们从古以来信奉的是西方那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训诫,近代史上的中国,会给世界留下那么一个任人鱼肉的印象吗? 比如中日甲午海战后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正是因为中国在弹丸之国日本面前的不堪一击。

如月影同学在 以上总结的非常好,不过我在此要更正如月影一个错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句话出自《圣经-旧约》,不是耶稣说的(耶稣是在《新约》才出现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句话在旧约多次出现,如《圣经·旧约·申命记》的19篇,摩西受上帝之命,成为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人的领袖。

他发布法令:”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a hand for a hand and a foot for a foot.”(”要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

而在《新约》中有这样的记载:耶稣教导门徒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不可推辞。

可见,如果把“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句话强加到耶稣头上,同样是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就像我们误解了孔子一样…… 这里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等于提到道家的思想。孔子的答复,也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在逻辑上作一个论辩。

他说,别人对我不起,我对他好;那么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

10.成语 以德报怨 的出处

以德报怨 【拼音】: yǐ dé bào yuàn【解释】: 德:恩复惠。

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处】: 《论语·宪问制》:“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举例造句】: 君子不念旧恶,以德报怨。

宋2113·崔鶠《杨嗣复论》【拼音代码】: ydby【近义词】: 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 忘恩负义、无情无5261义、翻脸无情【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品德高的人【英文】: heap coals of fire on somebody’s head【故事】: 春秋时期,有人问孔子用恩德去酬报怨恨自己的人是否可行?孔子说:“如果怨恨我4102的人,我用恩德去酬报他,那么对我有恩德的人该如何酬报呢?因此,怨恨我的人,不如用正直1653的道理去开导他,对我有恩德的人,才能用思想去报答他。”。

江阴暨阳论坛:https://www.jiyangluntan.com/ https://www.jiyangluntan.com/18441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