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阴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翻译: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翻译: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翻译: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1.翻译: 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该句出自《元史•虞集传》,翻译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翻译: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1.翻译: 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该句出自《元史•虞集传》,翻译为: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

原文:

《元史•虞集传》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翻译: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光人龚伯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此人虽然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2.元朝的时候有什么著名的汉族大臣吗?

1、刘秉忠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 ,祖籍瑞州。大蒙古国至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2、史天泽

史天泽(1202年-1275年) ,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史天泽少善骑射。勇力过人。元太祖八年(1213年),随父史秉直归降木华黎。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帅职,率军击败金将武仙,又俘杀抗蒙红袄军将领彭义斌。

历授五路万户、河南等路宣抚使、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中书左丞相等职。至元十一年(1274年),奉命与伯颜等统军出征南宋,至郢州时因病北还。次年,病逝于真定,年七十四。累赠太尉、太师、镇阳王,谥号“忠武”。

3、许衡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许衡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

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4、张弘范

张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将,张柔第九子,字仲畴,今保定市定兴县河内村人。曾参加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

5、张养浩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养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弘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天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秉忠

3.英宗亲政与南坡之变是什么典故?

武宗海山享受其母亲与弟弟在大都政变中消灭政敌的政治成果,以手中的军权为后盾取得了皇位。

母子、兄弟互相妥协,海山在即位后的第十天就立皇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授以金宝。至大四年(1311),海山死。

爱育黎拔力八达以太子身份即位,为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幼从名儒李孟学,李孟“日陈善言正道,多所进益”。

“左右化之,皆有儒雅风。由是上下益亲”。

及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出居怀州,更以孝悌之道辅导爱育黎,后者也虚心好学。“有暇则就孟讲论古先帝王得失成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义。

孟特善论事,忠爱恳侧,言之不厌,而治天下之大经大法,深切明白。厥后仁宗入清内难,敬事武皇,笃孝母后,端拱以成太平之功,文物典章,号称极盛。

尝与群臣语,握拳示之曰:‘所重乎儒者,谓其握持纲常,如此其固也’”。自幼受儒家思想薰陶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天性孝慈,聪明恭俭,通达儒术,妙悟释典”。

北上大都时,所过州县,供帐华侈,则令撤去;过比干墓,以纣内荒于色,毒(痛)四海和比干直谏自警;农叟献粥,则以汉光武备尝艰阻自励。他即位后,力图改变武宗时期造成的财政困窘、政制混乱的局面,悉复至元旧制,整顿朝政,编纂律令,施行科举等。

在世祖忽必烈后,是又一位尊崇汉法的皇帝。他之所以能为帝,一是以李孟为代表的汉臣的支持、鼓动,一是母亲答己的护持,一是皇兄海山尚念兄弟之情和得位之惠。

因此,对母亲和兄长他都有一份需要报答的恩惠。在皇位继承上,他与其兄海山有约,行兄终弟及、叔侄相承之制。

但是,受汉地统治方式影响甚深的他,不情愿舍子传侄。于是,在延祐三年(1316),封武宗子和世琼为周王,令其出镇云南。

“置常侍府官署,以遥授中书左丞相秃忽鲁、大司徒斡耳朵、中政史尚家奴、山北辽阳等路蒙古军万户孛罗、翰林侍讲学士教化等并为常侍,中卫亲军都,指挥使唐兀、兵部尚书赛罕八都鲁为中尉,仍置谘议、记室各二员,遣就镇”。并令萧拜住及陕西、四川省臣各一员护送。

古代出游图十一月,和世琼等至延安,忽都鲁、尚家奴、孛罗、教化及武宗旧臣厘日、沙不丁、哈八儿秃等合谋反抗,联合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塔察儿、行台御史大夫脱里伯、中丞脱欢等,发关中兵自潼关、河中府人腹里。反抗失败后,和世琼走金山。

十二月,仁宗立己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将皇位继承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早在武宗至大三年,云南行省左丞相铁木迭儿擅离职守赴阙,尚书省奏,奉旨诘问,却在皇太后答己的袒护下得免。

至大四(1311)年,武宗死。仁宗即位,欲改变武宗朝政制混乱、财政困窘的状况,杀丞相三宝奴,以完泽、李孟为中书平章政事,以更张庶务。

弘吉剌氏答己则自兴圣宫下旨如铁木迭儿为中书右丞相,仁宗即位后只得承认这一既成事实。皇庆二年(1313),铁木迭儿因病去职延祐元年(1314),以丞相哈散奏请,铁木迭儿拜开府仪同三司、监修国史、录军国重事,复拜中书右丞相。

奏请“比闻内侍隔越奏旨者众,倘非禁止,致治实难。”“往时富民,往诸蕃商贩。

率获厚利,商者益众,中国物轻,蕃货反重。今请以江浙右丞曹立领其事,发舟十纲,给牒以往,归则征税如制;私往者,没其货。”

“买山东、河问运使来岁盐引,及各冶铁货,庶可以足今岁之用。”“江南田粮,往岁虽尝经理,多未核实。

可始自江浙,以及江东、西,宜先事严限格、信罪赏,令田主手实顷亩状入官,诸王、驸马、学校、寺观亦令如之;仍禁私匿民田,贵戚势家,毋得阻挠。请敕台臣协力以成,则国用足矣”。

仁宗从其请。而后,“遣使者分行各省,括田增税,苛急烦扰,江右为甚,致赣民蔡五九作乱宁都,南方骚动,远近惊惧,乃罢其事”。

二年(1315)七月,铁木迭儿总宣政院事,进位太师。铁木迭儿再入中书,居首相,怙势贪虐,凶秽滋甚。

仁宗以御史中丞萧拜住为中书右丞、平章政事,对其加以牵制。杨朵儿只以侍御史拜御史中丞,也以纠正其罪为己任。

时上都富人张弼杀人,以家奴行贿铁木迭儿。上都留守贺胜“素恶铁木迭儿贪暴”,遂向御史杨朵儿只告发。

杨朵儿只御史玉龙帖木儿、徐元素等共同弹劾铁木迭儿,逮捕其左右,以所犯赃罪事实上报。“帝震怒,有诏逮问,铁木迭逃匿,帝为不御酒数日,以待决狱,尽诛其同恶大奴数人。”

铁木迭儿逃入太后宫中,得到太后庇护。杨朵儿只追捕益急。

“徽政近臣以太后旨,召朵儿只至宫门,责以违旨意者,对曰:‘待罪御史,奉行祖宗法,必得罪人,非敢违太后旨也’”。太后行为不检,铁木迭儿有辟阳之幸。

他利用太后的庇护,挠法干政。贪污贿赂,营其党而售其祐占奸。

仁宗对其所作所为虽切齿痛恨,无奈投鼠忌器,仅能免其相位,而未能治其罪。不久,又以太后旨任为太子太师。

延祐七年(1320)正月,仁宗死。在太子硕德八剌谅阴不视事之际,铁木迭儿交结太后侍臣,在太后的主持下,再次入相。

“权势既成,毫发之怨。无不报者”。

二月,“乃宣太后旨。召萧拜住、朵儿只至徽政院,与徽政使失列门、御史大夫秃忒哈杂问之,责以前违太后旨之罪。

朵儿只曰:‘中丞之职,恨不即斩汝,以谢天下。果。

4.阮籍的事迹

阮籍(210~263) 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的儿子。 生平 阮籍 4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而成才。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

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庄。这一方面是鉴于当时险恶的政治情势,他需要采取谦退冲虚的处世态度,道家思想正好可以做他的精神依托,另一方面也是受了当时盛行的玄学的影响。

阮籍也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通老论》、《达庄论》。

不过阮籍并非纯宗道家,他对儒学也并不一概排斥,如他在《乐论》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的必要性,认为”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赋、文创作 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

他的赋都是短篇小赋,或咏物,或述志,内容不一。《清思赋》中说”清虚廖廓,则神物来集;飘□恍惚,则洞幽贯冥;冰心玉质,则激洁思存;恬淡无□,则泰志适情”,写出了超凡绝尘的”清思”境界。

《首阳山赋》颂赞了伯夷、叔齐重视名节、清虚自守的精神,赋末说”托言于夷、齐,其思长,其旨远”,显示了作者与古人冥合的意思。《鸩赋》以鸩被犬所害为题材,寄寓了作者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惧祸心情。

《猕猴赋》则以猕猴作为鹄的,批判了社会上的势利小人,此赋明显带有讽刺”礼法之士”的意味。以上两篇咏物赋,篇帙短小,语言简洁明练,而且全篇用托喻写法,意象生动,现实针对性又强,是阮籍赋中的佳作。

阮籍的论说文,都是阐述其哲学观念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乐论》等。这些论说文,都是采用”答客问”的辩难式写法,主人公则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

所以读者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为自己塑造的玄学家形象。文章注重结构上的逻辑层次,一般都首尾照应,论证逐层深入,善于作抽象的、本质的分析,体现了魏晋时期思辩方式的进步。

它们的语言风格比较朴素凝重,不尚华饰,稍有骈化的痕迹。 《大人先生传》是阮籍今存最长的作品,4000余字。

据《晋书·阮籍传》载,这篇作品作于阮籍游苏门山见仙人孙登之后。所谓”大人”即仙人,用司马相如《大人赋》意。

文体与他的论说文近似,也采取辩难的方式展开,不过主人公已不是”阮先生”,而是改为”与自然齐光”、”变化神微”的”大人先生”了。文章一方面阐发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旨趣,一方面也对世俗庸人作了讥讽,特别是在第一段与”君子”的对话中,其思想锋芒之锐利,是阮籍著作中仅见的。

从艺术上看,此文也是阮籍散文中最出色的。特别是”虱处□中”这一寓言故事,形象生动,寓理深刻,显然是受了《庄子》文风的影响。

在这段故事之末,作者写道:”汝君子之处区之内,亦何异夫虱之处□之中乎!”强烈表达了对”礼法君子”的憎恶。在语言运用上,此文音节整齐,而且基本都用韵,时见对偶文句,有的地方铺排较多,接近于赋的风格。

咏怀诗 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

此外还有四言《咏怀诗》,今存13首。这些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及背景已难确考,一般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之作,而是包括了平生不同时期的作品,总题为”咏怀”。

《咏怀诗》全都是抒情述怀作品。由于阮籍生活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加上他独特的性格和处世态度,使他的诗歌面貌很有个人特色。

《文选》李善注引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指出了它在内容上以感叹身世为主,也包含着讥刺时事的成分,在表现方式上则曲折隐晦。 《咏怀诗》中的身世之感,可分两个方面。

一是自述生平经历及理想志向,一是表现惧祸忧生心情。这两方面有时分写,有时合说,并无定规。

主要写生平经历志向的,如第 。

5.“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出自杨泉的哪本书

出自:《论医》。

释义:医者,若没有仁爱之心就不可托付于他,知识头脑不清晰不可以做医生,不是廉洁善良的人不可以信任。

其著作南宋时亡佚,但因曾被各类书广为引述,得以部分保存,可略窥杨泉思想的大要。杨泉反映当时江南地区的新学风,推进了以自然科学为凭依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他的以气为体的自然观,与王弼等以无为本的玄学世界观相对立。杨泉肯定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又以其对农业、手工业等生产知识的广泛总结,丰富了朴素辩证法的天人关系学说。这比王充的自然命定论,在哲学思维上是个进步。他继桓谭、王充,坚持唯物主义的形神观,明确反对北方士族名士的清谈玄风,并贬斥整个玄学思潮。《物理论》残篇中还论及水的作用及“水”和“气”的转化,因而曾有学者把杨泉哲学断为水一元论。清代学者所辑《物理论》串入了《傅子》若干条,因而曾有论者把傅玄与杨泉误合为一家之学。久佚的杨泉著作,清代始有辑本。孙星衍辑《物理论》1卷,存《平津馆丛书》乙集之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太玄经》10余条;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七十五辑有赋6篇,文1篇。

杨泉通过对形声字的分析,发现形声字的声符不但主声,也主义。他在《物理论》中说:“在金曰坚,在草曰紧,在人曰贤。”杨泉已经认识到从“臤”得声的“坚”、“紧”、“贤”在意义上的联系。杨泉对形声字声符作用的认识为后来科学系统地探讨同源词开拓了一条道路。

6.孔子绝粮陈妬贤 谁能帮我看看是什么典故

一、孔子绝粮 话说孔子带着他的几个得意门生周游列国,一路风光,好不畅怀。

这一天,孔子一行取道乡野前往陈国都城濮阳,恰遇路边两位村姑正忙采桑。蓝天艳阳高照,村姑倩影婀娜,一闪一闪的,衬着桑田一片翠绿,优美的景色使孔子不禁脱口而歌: “北枝清秀南枝长……” 但马上有位村姑接唱了下来: “你去到陈国会绝粮; 九曲明珠穿不过, 定要来问我采桑娘!” “这么没见识!连我这个当今最有智慧最聪明的圣人都敢小看,真是愚不可及!”孔子闻歌皱了眉头,指着村姑背影数落道。

众弟子有的随和,有的劝解。只有颜回暗暗思忖:“歌虽不中听,但口气却未必不有来头。

想不到如此乡野乃藏龙卧虎之地。”在孔子师徒骚动与惊讶间,两位采桑姑娘已经向桑田远处的人家走去了。

孔子一行到濮阳的时候,陈王正为处理一件稀世珍宝而发愁:新近获得九曲明珠一颗,他想用丝线穿挂起来,满朝文武无一中用。接见孔子后,陈王便顺便将这个难题交给了他: “听说你是最有智慧的圣人,你和弟子们把我的九曲明珠穿好,我再好饭好菜招呼你。”

陈王早就闻说孔子大名,但耳闻为虚,眼见为实,穿珠不行你就别想白吃! “初到贵境,承蒙错爱,愿效犬马之劳!”孔子连忙应诺。 但是,这九曲明珠不同一般珠子,九个曲忽左忽右的弯折,真的没法子穿过来。

师徒几个一路风尘,再忙活了大半天,肚子有点顶不住了。颜回擦擦汗,对孔子说: “先生,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不如回头找找早上遇见的村姑,可能她们真有办法呢!” 孔子皱皱眉头,幽幽的说:“子渊你太没头脑。

一介村姑,懂个屁事!她们真有能耐,何不早帮国王穿了?教你做,不如她们自己做了,还可获得重赏呢。” 子路、子贡他们也不置可否,继续拿着条线,往珠孔乱挤。

但颜回还不死心,自个偷偷跑出城,直向村姑家走去。进门不见村姑,只见她们的母亲。

颜回说明来意,这农妇很表同情。说:“闺女刚出门了,你吃点东西再回城里!” 接着,招待他吃了热腾腾、香喷喷的番薯和米粥,临走还让他托了一个大南瓜,嘱他回去煮给先生他们充饥。

颜回谢了农妇,在夕阳下托着个大南瓜往濮阳城走,一会就觉得胳膊生痛。忽然一想:不对!村姑肯定在家!如果不是他们交代妈妈,不可能有现成的食物招待我,托南瓜也是有意警醒我的!于是,扭身转回村姑家,正遇上了说笑嬉闹着的姐妹俩。

有感于诚意,村姑将穿九曲明珠的方法教给了颜回。 颜回拜别村姑一家,带上她们给的一点蜜糖,在路上捉了一个大蚂蚁,一路大步流星,很快就回到濮阳城。

进得门来,看到大家还是束手无策的样子,颜回一手拿过九曲明珠说: “我来!” 说着,他将蜜糖涂在珠的一端孔壁,再将脚上拴着细线的大蚂蚁从另一个珠孔口往里放。只见蚂蚁直往深处爬,一会儿已爬到另一端出口。

大家这才舒展了眉头。原来,村姑就是利用蚂蚁对糖味的敏感,来穿过九曲明珠,为孔子一行解脱了一次磨难。

听说后来陈王终于知道自己领地有这么聪明的村姑,特意请她们进宫做官,赏赐俸禄,但都被婉言谢绝了。路人经过村姑的桑田,经常可以听到她们愉快的歌声: “幽居乡野好风光,北枝清秀南枝长;平民自有平民乐,胜过做官万担粮!…… 二、没查到 另外有在陈绝粮;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

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 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读解】 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 “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贫贱不能移”。

小人既“无恒 产”,又“无恒心”,所以,一旦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 已”(《孟子·梁惠王上》)——穷斯滥矣! 本章文字很有文学色彩。 “莫能兴”三字,摹写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情形, 非常生动。

“子路愠见”,一个“愠”字,突现子路性格,使我们 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 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 者风范。

《史记·孔子世家》在“子路愠见”之前还有“孔子讲诵 弦歌不衰”的记载,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 固穷”的风度,更是印象深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 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 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 范围。

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 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 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算得了什么呢?。

7.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宁人

语出《清史稿 列传二百五十一·李端棻徐致靖子仁铸陈宝箴黄遵宪曾鉌 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谭嗣同唐才常林旭》

原文:

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宁人。少负志节,诗文皆有法度,为曾国籓所器。以举人随父伟琳治乡团,御粤寇。已而走湖南,参易佩绅戎幕,军来凤、龙山间。石达开来犯,军饥疲,走永顺募粮,粮至不绝,守益坚,寇稍稍引去。

宝箴之江西,为席宝田画策歼寇洪福瑱,事宁,叙知府,超授河北道。创致用精舍,遴选三州学子,延名师教之。迁浙江按察使,坐事免。湖南巡抚王文韶荐其才,光绪十六年,召入都,除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

二十年,擢直隶布政使,入对,时中东战亟,见上形容忧悴,请日读圣祖御纂周易,以期变不失常。他所陈奏语甚多,并称旨。上以为忠,命治糈台,专摺奏事。马关和约成,泣曰:“殆不国矣!”

译文:

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宁人。少年时就心怀高尚的志向,他的诗文都 有法度,被曾国籓器重。以举人随父亲陈伟琳治理乡团,抵 御粤寇。后来到湖南,做了易佩绅的戎幕,治军在来凤、龙 山间。石达开来犯,陈宝箴军队饥饿疲劳,到永顺募捐粮食,粮食到了,镇守的决心更加坚定,石达开军队渐渐撤离了。

宝箴到江西,替席宝田谋 画计策歼寇洪福瑱,事情结束,授予知府官职,后来超卓提拔河北道。创立 致用精舍,遴选三州学子,延请名师教授。升迁浙江按 察使,坐事免职。湖南巡抚王文韶推荐他的才干,光绪十六 年,应召入都,任命官职湖北按察使,署置布政使。

二十年, 超擢直隶布政使,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当时中东战事急切,见皇上上形容忧伤,请求每一天读圣祖御纂周易,希望变而不失去常法。他所陈述的 奏语非常多,都符合旨意。皇上以为他忠实,命管理糈台,专门上摺奏 事。马关和约签订,哭泣着说:“国家差不多不存在了!”

扩展资料

陈宝箴祈梦

陈宝箴曾经应考礼部,在神庙中祈求。他晚上便梦见自己随着李魍进军上蔡县,夜晚风雪交加,军旗飞扬。他骑在马上指挥军队意气风发。他醒来后很高兴。等他考完试回家,到上蔡县时天刮起大风下起了大雪。

到夜间二鼓时分他才住进旅店,感到十分的疲惫困顿。从那以后几天他都在泥泞的雪地赶路,粮草物资都完了,典当了衣服卖了马,才能够回到南方。这时候他才知道这是被神仙戏弄了,从此以后不再谈论兵事了。

死亡谜团

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在南昌西山只住了一年多时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夏之间,陈宝箴便突然逝世了。

1983年4月,宗九奇在《文史资料选辑》第87辑发表《陈宝箴之死的真象》一文,向世人披露了慈禧太后派人将陈宝箴赐死的真相。

宗九奇所提供的关键证据是戴明震之父远传翁(字普之)传下来的《文录》手稿,该手稿有如下一段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月二十六日,先严千总公(名闳炯)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岘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匐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

据此,陈三立所称其父“忽以微疾卒”,实是痛不忍言的避讳之辞(“微疾”之“微”,实为细微、隐微的双关辞;“疾”,则是疾病,疾速的双关辞)。

联系到“忽以微疾卒”所紧接的下文,细加研读,我们不难看出三立所言“锻魂剿骨”,“忍死苟活,盖有所待”,乃是极其沉痛的对父死因的暗示。次年,陈三立上父墓归后的诗句:“孤儿犹认啼鹃路,早晚西山万念存。”也是多少透露了其父死于非命的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宝箴

江阴暨阳论坛:https://www.jiyangluntan.com/ https://www.jiyangluntan.com/18452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