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阴 为什么皇上称为九五之尊(九五在古代的意义)

为什么皇上称为九五之尊(九五在古代的意义)

“九五之尊”又称”九五至尊”。“九五”在汉语语境中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九”&#822…

“九五之尊”又称”九五至尊”。“九五”在汉语语境中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九””五”的两个数字具有最高的象征意义,只有特定的人才能享有和使用这一概念,这个人就是皇帝。帝皇亦称”九五尊”。网上说法:九为阳数最高,五为正中,则以九为帝王的权威象征。

旧版《辞海》、《辞源》引《易·乾》”九五,飞龙在天”,称这”君”为”象”,所以释”九五”为”君”。在作者看来,前者为推定之辞,后者未免牵强,都没有探明字义的训诂依据。那”至高”为何一定要”九五”呢?因此需要对”九”和”五”两个数字进行一次具体的解析。

从《易经》角度分析

1、《易经》对于”九”的分析

我们知道,《易经》的卦由阳爻-和阴爻–重迭组成,六爻重迭组合共有六十四卦,卦中每一爻《易·系辞》都有解释。乾卦乃是六十四卦之首。”九”是从一到九阳数(奇数)的最高位,故以”九×”称乾卦中各爻之名:从下算起第一爻为”初九”,其余依次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至第六爻因位于最上,故称”上九”。

综观该卦的爻辞,都是以龙为喻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初九”的爻辞为”潜龙勿用”(龙在水底,尚未发挥其生命功能),比喻事物处于潜伏状态;”九二”为”见龙在田”(龙现于田野),比喻事物开始成长;”九五”为”飞龙在天”(龙腾飞于天空),比喻事物处于鼎盛阶段;”上九”的爻辞”亢龙有悔”,比喻事物由盛转衰,蕴藏危机。

2、《易经》的”九五”明理

《易》有象,取喻明理也,上面用龙来比喻只是为了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此处的比喻仅仅是一种工具(也称为中介)。《飞龙在天》所要说明的是,事物处于全盛状态,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不仅仅是君位。若确指君位,那也只是君位的全盛状态,其余的都是君位其它状态。换句话说,”飞龙在天”当然可以解释为君主制,或者是其他处于鼎盛时期的事物。

再者,”九五”爻辞中还有”利大人”之语,虽然”大人”可以训”圣贤”,但古代的”人君”如伏羲、神农等也被认为是”圣贤”。但是”大人”、”圣人”并不是人人都是人。所以,把”九五”落实为确指人君,不仅牵强,而且找不到字义训诂的依据。事实上,这两个词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内涵。

对于”九”、”五”的认知

1、”九”的出现

先说”九”,我们知道,古代先民经常用手指东西,两手共指十个指头,是为极限,极限之前是”九”,所以把达到极限的地方叫做”九 X”,比如”九天”、”九部”等等。西次三经中的《山海经·西次三经》所说的帝下都有”九部”、”九井”、”九门”。原本,古代先民不仅划分了大地,还划分了天空和土地。冯时指出:战国楚帛书中”言禹、契`法兆’天地,清楚地说到天地在方位之后,由这两个神只规定其大小范围”(“法兆”之法意为法典,兆意为分划疆界)”司天九部”即掌管象征各氏族地位和权力的天界神仅各自管辖的天空疆界。

古代的人不用数字,简易的记事方法只用”结”。也就是说,用一根绳子重复捆绑,当绳子上出现一个”结”时,就用来做记事。此后仓颉造字者便逐渐用贝壳、兽骨作记事,那时也只是一致十的数字记忆,直到后来阿拉伯数字被引用,我们才开始应用。

因此,古代的人没有数字的意义,至多是刻在兽骨上的”象形文字”。但根据史料记载,在武则天时代就出现了大写的数字,而广泛使用的时期则是在明朝。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因为当时的郭恒案,朱元璋下诏令人由原来的”一、二、三、四…改为壹、二、三…”,作为记帐的依据,所以若说数字九何时出现,要看当时甲骨文出现的时间。

从”帝下都”到”九州”、”九井”、”九门”,都是中央政权的所在地才有的,所以有象征首都的意义。后来,”九门”又被称为”天子门”。田猎”不必出九门”,注:”九门”指”天子九门”,并一一列有其名称。清代首都北京设”九门提督”,负责守卫。很明显,这个”九门”来自《山海经》中的”帝下都”的”九门”。

2、”五”的出现

其次说”五”远古先民常用指头数东西时,先用一只手,其数即为五。并通过观测日出日落,形成了日出为东,日落为西的方向性概念;而人自身则是站在向背上。若站在东西向的某一点,则便形成东西和南北(向后)四个方向,再加上站着的人,则便形成五个方位。它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意义。比如选择居所、劳动生产等活动,都离不开掌握方位。

从黄帝时期起,我国远古先民逐渐形成了以河洛一带为中心,从而相应形成了五行学说。所以五个字的内涵很重要也很丰富。这从远古的五帝大联盟及其政权结构模式——”五帝制”就可以看出。五帝本纪的记载与此相仿:”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欺诈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靠黄帝征讨使之”咸客从”;二炎帝”欲擒杀蚩尤”,黄帝”修德振兵”,诸侯皆来归服,于坂泉三次大战彻底击败炎帝;三炎帝擒杀蚩尤后,被天下尊为天子,继续征服天下”不顺者”,”披山入海”(建立道路交通体系),一统天下。很明显,《史记》强调了黄帝取代炎帝及其对大一统的贡献。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阴阳五行对后天世界研究天文、地理、空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各个时期也有许多名人进行参悟注解,如《老子》中所写的”万物负阴抱阳”,《易传》中所写的”一阴一阳谓道”等。所以在古人对阴阳学说的理解上,是以择吉为重要理论的,五行也就成为古代人的哲学思想。

3、”五合一主神结构”

这一大一统的中央政权所在地就是大联盟的原始宗教祭祀场所——宗庙。其根据各自在人间的地位、关系,安排所属氏族部落的神只灵位,核心是”五合一主神结构”即”五帝神庙”:五帝神庙位于宗庙中心,黄帝为中心主神,四帝为东南西北四方。《左传·昭公十七年》中”郯子说官”详述了大联合政府的官制体系:它包括分封(春、秋)、至(夏、冬)、启(春、夏、冬的起点)、闭(秋、冬的终点)四个历官,以及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工农官等职官,具有天、地、时辰三位一体的特点。天鱼,为东南西北四方七宿;地鱼,为山海经的海内经、外经和大荒经的地理范围;地鱼,为春夏秋冬四季。天启皇帝驾驭天下,四时之神,四时之神,各自为政,整个宇宙按序运转。

4、”五帝”思想的源流

“五帝”思想的源流演变上述”五帝”、”五方”思想是从黄帝时期的”五帝”、”五方神庙”思想发展而来的,承袭了古代的神官制度和祭祀制度,其源流演变过程也值得我们追寻。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帛书记述帝俊创造了日月,随后四季神奠定了日月运行的轨道。

四季神即青干(春分神)、朱四兽(夏至神)、黄难(秋分神)、木神(冬至神)。与之相符合的《尔雅·释天》:”春是青杨,夏是朱明,秋是白藏,冬是玄英。”在《山海经》的《大荒东经》和《大荒南经》中都有很多地方提到了”帝俊””使四鸟”。冯时指出:”先秦文献中`帝’字多为天帝之意,殷卜辞和两周金文中`帝’字也是天神之意。”庞朴先生指出:殷人有尚五种习惯,如卜辞中有”帝五臣”(《粹编》十三)、”帝五丰臣”(《编粹》十五,丰或释”介”,今作”一”),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隐含的体系,即以五为基的体系,即:五臣即臣五人,今作”一”;五臣本身即不属于其他,而是帝。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的数字分阴、阳、奇、偶三种。阳中九为最高,五为正中,故以”九”、”五”象征皇权,称为”九五之尊”。

正因如此,古代学者和文人受”阴阳五行”的影响,便将”五”运用于各种领域,如五脏、五色、五音、五方、五官等,成为人们传统思想中的”圣数”,北宋《广州重建五仙洞记》中就有记载,”仙服五色,与羊各异色,如五方。其中有关于相生相胜的思想学说。由此可见,古人对天地万物的定义是以五行为基础的。

结论

我们现在的人不能与古人的思想哲学境界相比较,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易经》中所说,有谁能够真正参悟到这一点,并估计到今天还没有人能做到。像《黄帝内经》这样的书,估计没几个人能比得上他。这一切都显示出古人的智慧。

要是有谁不同意这种说法,那就得讲道理了,假如你处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社会里,没有现代文明的帮助,你能创造出这些经典吗?

江阴暨阳论坛:https://www.jiyangluntan.com/ https://www.jiyangluntan.com/20973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